舆情 |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溺亡事件,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审判

舆情报告

01-11 10:31

    一、舆情综述


    2020年10月15日,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在微信朋友圈上表露轻生念头,疑似失联。10月16日,成都警方发布通报,确认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身亡,初步判断为溺亡,排除刑事案件。成都市政府新闻办通报称,已联合工作组,对有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11月27日,成都市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毛洪涛事件有关情况调查的通报》。


    二、事件节点


    10月15日, 毛洪涛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带有“绝笔信”意味的长文后投河溺亡,“高校党委书记+朋友圈绝笔+控诉成都大学王清远及其背后的利益势力”等敏感标签,迅速引发关注。当日下午3时,成都大学回应称已成立工作专班,正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疑失联#,登上微博热搜榜,形成了第一次舆情波峰。


    10月16日下午3时,成都市公安局温江区分局公开通报证实其已溺水死亡,排除刑事案件。成都市政府新闻办通报称,已成立联合工作组,对有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网友就毛洪涛朋友圈内容进行剖析其为何死亡,王清远背后的势力到底有多大等问题进行讨论,相关话题#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的遗体已被找到#阅读量11.9亿,讨论量13.7万。#成都大学回应毛洪涛去世#阅读量1.2亿,讨论量3.8万,形成了第二次舆情波峰。


    10月18日,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遗体告别仪式在成都殡仪馆举行,#毛洪涛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举行#阅读量8523.4万,讨论量5万。微博网友@翘屁嫩喵呜(粉丝量150586,认证信息为电视剧博主)将知乎与微博平台对毛洪涛老师的回忆进行整理,并评论“他真的是一个很好很好的老师”,相关微博被转载43777次,点赞量达到27226次,表示对毛洪涛老师的深切悼念。遗体告别当日,“王清远为什么没有出现在遗体告别仪式上”等话题将舆论不断推向高峰,形成了第三次舆情波峰。


    11月27日,成都市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成都大学毛洪涛事件的调查通报。报告称经反复核查,毛洪涛同志微信朋友圈所发内容缺乏事实根据,与调查谈话中学校师生反映情况出入较大。#成都大学毛洪涛事件调查结果#阅读量4.3亿,讨论量4.8万,因调查结果与舆论期望不一致,形成了第四次舆情波峰。




    三、传播特点

    1、媒体报道符号化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自媒体在获取热点的速度上总是快过专业媒体机构,因为传统媒体想要实地探访并弄清部分事实在客观上需要时间和一定过程。传统媒体有意将毛洪涛塑造为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的形象,通过采访毛洪涛老师的学生、同事,为塑造的形象提供更多的事实依据,引发网络共情。除此之外,传统媒体都是在基于事实的框架下去跟进“毛洪涛溺亡”事件,引导舆论。自媒体将“毛洪涛”则誉为“当代屈原”,将毛洪涛的死赋予“死谏”的意义。两种媒体在传播事实的过程中将毛洪涛“符号化”,不断将符号化的结果融入事实中,引发更多的舆论关注。


    2、自媒体传播夸大“阴谋论”“斗争论” 


    由于该话题的特殊性与媒体环境的“去中心化”,在未出调查结果前,自媒体的传播更倾向于官场黑暗、探究王清远校长利益集团与权力王国。在舆论认知中,高校是做学问与研究的地方,是最能耐得住寂寞、最具认知理性、最淡泊于世俗名利的场所。然而,在毛洪涛朋友圈“绝笔”内容中,痛斥校长王清远“披着学者外衣,满心追逐名利”。“连续挤压三任党委书记”成为自媒体传播的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文章将毛洪涛之死赋予对职场的打压,心生不满的意义,夸大官场“斗争论”与“阴谋论”,不断将舆论推向高潮。


    四、网民聚焦




    从网民聚焦关键词可以看出网民舆论呈三个阶段。在舆论第一波峰值出现的时候,网民关注最多的话题便是毛洪涛老师的去向以及为什么失联,认为毛老师的失联是有隐情的,网民舆论倾向对事实的追踪。


    随着成立调查组调查事件,舆论开始一边倒,认为“死者为大”、“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将事实定性为毛洪涛老师之死跟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脱不了干系。希望能彻查成都大学的领导班子,还毛洪涛老师一个真相。在事件未出调查结果前,由于王清远校长一方的“失声”,网络意见与缺乏事实依据的现象相互交织形成“沉默的螺旋”,所表现出来的皆是当前社会矛盾凸显触发的情感宣泄。


    调查结果出来之后,由于调查结果不符合舆论期待,网民观点呈两极化。一部分网民认为调查报告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说服力,调查报告详尽地解答了疑惑,对毛洪涛的死亡表示惋惜;另一部分网友不愿相信调查报告,质疑成都调查组的级别,认为此次事件需要越级调查,同时认为毛洪涛的死是中国高校教育制下的“牺牲品”。

    五、舆情观察


    后真相时代指的是以情绪煽动取代事实分析的时代。舆论审判是后真相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公众已经对“毛洪涛溺亡”事件进行了“审判”。认为毛洪涛的死亡就是王清远及其背后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这场“审判”的结果、动因与依据从调查报告结果来看是背离了事件本身的。


    其次,在事件发生后,网民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得知有限的事件信息,而事件细节和真相查明的速度远不及公众的情绪,因此其中的时间差成为了谣言和网络暴力的催化剂。为死者打抱不平的情绪、对死者的同情使得网民只希望早日“惩戒”“犯错者”。网民舆论一边倒的认为“死者为大”“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的行为表现也是具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宣泄的特征。因此极易相信谣言,常常不等官方消息就开始发动网络暴力攻击“审判”对象,就如同事件发生后,网友对王清远校长的生平及人格发表文章进行侮辱的行为。


    最后,在新闻报道背后的市场会出现情、法、理的碰撞。就媒体而言,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应该用客观事实和理性报道为社会呈现事件原貌,且不掺杂媒体或个人的情绪观点,自媒体在转载时也不应失去真相的传播。媒体如此,公众也应如此。
网民在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时,要客观看待新闻报道,同时慎重审视自己在舆论场的意见表达,避免情绪化表达。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后真相时代”,如果将自己从“旁观者"抬高到“审判者”,对事件以“道德"之名发泄情绪,忽略真相或事实,反而会使真正的“正义”无处伸张。

艾普思咨询

为您量身打造专业高效的线上品牌声誉管理一站式解决方案!

电话

028-61397612

QQ

531599657

邮箱

service@ipscg.com

资源下载

请填写以下信息,完成填写后进入下载页面
*称呼:

请填写

*公司:

请填写

*手机:

请正确填写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

请填写

验证码错误

邮箱:
所属行业:
放弃下载
我们尊重并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在未征得您许可的情况下,不会将以上信息对外披露或向第三方提供。
放弃下载
下载全部(0B)
艾普思微信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联系后台管理员

取消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下载,请使用手机默认浏览器打开链接

复制链接
028-6139-7612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