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成都确诊女孩被网暴事件,见政府治理效能

舆情报告

01-11 10:44

    一、事件回顾


    12月7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报告两起本土确诊病例,两夫妻被确诊。12月8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成都公布新增3例确诊病例活动的轨迹。其中一名确诊患者20岁姑娘赵某,由于14天内的个人行踪复杂、活动区域较大且停留场所主要集中酒吧等,引发了舆论热议。随后,该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在社交平台流传,网民对该确诊患者的个人生活品头论足,并进行道德审判。


    二、事件节点


    12月7日12时,成都市郫都区发布通报:郫都区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1时,新增1例确诊病例,系患者1的丈夫。


    12月8日,据“成都发布”消息,“新增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1人为确诊病例的卢某某孙女赵某,女,20岁,无固定职业,系郫都区确诊病例卢某、赵某的孙女,在密切接触者筛查时发现。近14天内,患者主要停留的场所包括中冶中央公园、嗨蓝调美甲店、小巷巷麻辣烫、海雾里小酒吧、playhouse酒吧、赫本酒吧等。”针对通报中,有网友总结了赵某14天的行动轨迹,其中赵某在12月5日晚和6日凌晨在4家酒吧活动成为了舆论热点。随后,“成都确诊病例孙女”的词条登上热搜,截止目前,阅读量6.5亿,讨论量6.5万。随着事件发酵,赵某姓名、身份证号、个人社交账号等个人信息被曝光。与此同时,多人被卷入谣言。


    12月9日上午9时,认证为“成都疫情患者新闻当事人”的今日头条用户“鱼丸不好吃吗吗”发文致歉,收获了广大网友的正面留言,大家为她鼓劲加油、祝她早日康复。13时,平安成华发布通报对泄露成都确诊女孩信息的男子作出行政处罚。

    三、媒体观点


    对疫情焦虑不该成为网暴的理由


    央视“新闻联播”称,成都确诊的20岁女孩个人信息遭泄露,引起热议。去除少数恶意成分,这也或多或少折射出人们对疫情出现的焦虑感。确诊女孩对疫情传播该负什么责,还需调查认定;即使真有责任,这也不是曝光其信息的理由。她的个人生活不该是公共话题,防疫才是。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感染病毒的人。战疫要讲科学,也要讲法治。


    过度苛责绝不可取


    成都日报发表评论称,顺着绷紧的节奏,将对疫情的恐慌,上升为对个人私生活的指指点点,甚至无端谩骂,就属于反应过度了,值得我们出言阻止。没有人愿意成为新冠患者,也没有证据证明赵某有任何主观故意,换个角度看,现在的赵某可能是你我中的任何一个。作为一个不幸感染病毒的患者,她也是值得我们同情和关心的。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近期其实也像她这样生活着,我们又何必以上帝视角、事后观点去过度苛责她呢?


    是非追问还需更多


    《经济观察报》表示,人们向政府让渡自己的隐私,是为了防疫,而不是为了在互联网上被围观、被消费、被审视。即便是在防疫需求下,职能部门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也需要依法合规,并负有保密责任。这是法治社会的底线。
    

    理性表达是起码的网络素养


    “侠客岛”撰文表示,面对新冠病毒,大多数人都心存恐惧,那些被确诊的患者更是不幸。一味将这种不幸拿来炒作、戏谑、调侃乃至换取流量、博取眼球,未免冷血;假借疫情之名搅动舆论,更是以身试法、难逃罪责。在不明事实的前提下“私设公堂”、开展私德批判,让偏激的网络戾气弥漫扩散,既丧失了朴素的善意,也忽视了对话的基础。在对类似事件的讨论中,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成都女孩赵某和此前类似事件都提醒我们,即便是在互联网上,隔着网线和键盘,表达也应基于理性思考,不能让一时的碎片化、情绪化判断剥夺事件讨论的逻辑起点,更不能用情绪宣泄煽动网上舆论场的对立对抗,因为理性是起码的网络素养。


    四、网友观点


    在官方发出通报之后,有网友针对赵女士的轨迹图,发现赵女士短短几日出现在多个公共场所,此时大多数网友认为赵女士复杂且活动范围大的情况给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


    由于疫情焦虑的心理,部分网友开始恐慌,在一种随性的“过错推定”思维下,原本的疫情受害者,反而被认为是疫情扩散的“祸首”。网友纷纷开始对女孩的私生活进行了批判、谩骂和调侃,称她为转场皇后。主观认为赵某在爷爷奶奶被确诊之后,不约束自己,到处转场,造成疫情大范围传播。后有“好事者”将其照片、联系方式等个人隐私进行随意传播。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赵女士的个人隐私被大量传播。有部分网友也意识到这种行为属于网络暴力,认为在当前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赵某的个人生活不应该被评头论足。由于媒体的及时纠偏,该舆论声量占据网民观点主流位置。


    五、舆情观察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公众对新增确诊病例的关注,对其活动轨迹的进一步探究,判断自己是否有密切接触的可能,这都是人之常情。但当这种关注和探究,演变为对其私密信息的披露,就会导致舆论失焦。人们不再关注疫情本身,更多的关注确诊者的私生活,甚至造谣、恶意攻击、辱骂病人及其家人时,超出了法律的边界,成为一种网络暴力。成都市政府在成都确诊女孩的舆论场应用“媒体引导+正面处置”的模式构建了属于政府话语权威,及时制止这场网络暴力时的能力与效能是值得学习的。


    及时辟谣,信息公开透明化


    成都疫情出现新增之后,围绕赵女士本人的谣言广为流传,如在对“赵姐本人”照片的披露中,其中一张穿白衣的女孩坐在车里的照片被广泛传播,网友主观认为这张照片就是赵女士,对照片进行“品头论足”。除此之外“钟南山院士落地成都”、“成都不排除实施封城”、“成都多所高校已经封校”等不实信息,都在网络中传播。成都市政府在应对上述谣言时,回应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对谣言及时监测,利用多种平台对谣言进行澄清,利用新媒体的快速性、互动性等特点正确地引导舆论,有效制止了谣言的继续扩散。值得一提的是,在12月11日,成都发布新增病例时,为避免个人隐私泄露,隐去了患者个人行踪里的姓氏,之后的报道也未见患者姓氏,此举,无疑是在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充分显示了成都市政府在应对此类事件时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法制保障,治安管理迅速化


    面对网络暴力,成都市政府贯彻“零容忍”的态度,加大依法打击力度。在及时辟谣和制止减少谣言危害的同时,加强对谣言源头的治理,对恶意造谣传谣的给予严厉打击,对散布个人隐私者予以行政处罚。12月8日,@成都高新公安分局通报,赵某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散布“成都封城”的言论,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行政处罚。12月9日,据@平安成华通报,王某因散布赵女士的个人隐私,已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成都市政府依法惩处造谣、传谣、散布隐私等行为,这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疫情防控的必然要求。


    协同媒体,传递正向价值观


    网络暴力的产生与媒体行业息息相关。自媒体为了博眼球、吸引点击率,对信息进行加工,造成信息“失真”,不清楚事情真相的人们往往因为从众心理对事件进行渲染传播。所以网络暴力的治理中重要的一环便是协同媒体,对公众加强媒体主流思想的引导。事件发生时,成都市政府联合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等主流媒体针对该事件发表《过度苛责绝不可取》、《何必以上帝视角过度苛责》的评论,有效引导舆论,缓释公众情绪。


    今天的网络暴力,最大的特点是暴力集中于对道德人格进行攻击, 具体表现于网络群体对个体的公共道德审判和对个体的社会性抹杀。面对网络暴力,媒体的正面引导与政府强有力的处置是扼制网络暴力最好的途径。同时,网民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遵守网络规范,为建立起健康良好的网络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普思咨询

为您量身打造专业高效的线上品牌声誉管理一站式解决方案!

电话

028-61397612

QQ

531599657

邮箱

service@ipscg.com

资源下载

请填写以下信息,完成填写后进入下载页面
*称呼:

请填写

*公司:

请填写

*手机:

请正确填写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

请填写

验证码错误

邮箱:
所属行业:
放弃下载
我们尊重并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在未征得您许可的情况下,不会将以上信息对外披露或向第三方提供。
放弃下载
下载全部(0B)
艾普思微信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联系后台管理员

取消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下载,请使用手机默认浏览器打开链接

复制链接
028-6139-7612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
返回顶部